点击进入高级站内搜索
您现在位置 : 网站首页 > 清风文苑 > 正文

【清风文苑】澜沧江水煮香茗 司岗里寨孕茶风

茶,

香叶,嫩芽。

慕诗客,爱僧家。

碾雕白玉,罗织红纱。

铫煎黄蕊色,碗转曲尘花。

夜后邀陪明月,晨前命对朝霞。

洗尽古今人不倦,将至醉后岂堪夸。

这是唐代诗人元稹所做的宝塔茶诗,诗中有茶的动人芬芳,香叶的楚楚形态,嫩芽的黯然生机,还有生动的色彩;饮茶之时,应是夜后陪明月,晨前对朝霞,真是如神仙般的生活,而茶可洗尽古今人之不倦,又是何等的妙用啊。这就是茶文化的魅力所在,无论何时,它总能为您营造一种唯美的意境,让您在品尝香茗的同时,松弛神经,调适心灵,升华精神。

中国是世界茶的源产地,而在中国,茶的故乡在云南。云南临沧是一个完整保留悠久饮茶习俗的古老茶区,这里有独特的云南大叶茶种,还有制茶及贸易往来的社会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。从徐霞客游记所提到的凤庆大寺、鲁史、犀牛等地,到双江勐库、沧源怕拍,茶马古道、古茶园和那悠久的茶风茶俗,造就了澜沧江边韵味无穷的茶文化长廊。

佤族是云南濮人后裔,在司岗里传说中运用茶叶已有上万年了。佤族老人讲,“绵”(古生野茶)是生命走出司岗(里),洪水淹没大地时就剩下在公明山上的树枝。3500多年前,一群人,在崖壁上用赤红颜料描摹了他们经历的文明,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给后人留下了难以解开的秘境。科学鉴定证明,崖画的主要原料是磁铁矿粉,动物血和紫胶(虫胶)三种,但还有其它的一些原料尚未得到证实。有人提出在沧源崖画原料中,必然配有浓茶汁。相传峡谷上的崖画都是神仙为凡人画的画,神仙住在天上,白天休息,晚上来画画。而人们白天煮好浓茶水,用竹筒背到山崖下,献给神仙晚上下来画画时饮用。神仙们用竹筒底的浓茶遗汁,作墨涂抹在他们画的图上,便使得那些画的颜色变成了浓茶汁的红颜色了。在崖画分布区周围的原始森林中,依然保存着连片的古生野茶树林。细观崖画一号、四号、五号点,我们可以看到,千百年前,佤族先民采摘树叶的场景。崖画所记,正与佤族历来沿袭下来的上山采摘野生古茶的劳作方式相近。这说明,茶文化在很早以前,就以画的形态留在了石头上。

佤族中年以上的人们,几乎都有饮茶的嗜好。在佤族山寨,自古到今的重大事件和拜王访宫的礼仪中,必是茶叶先行,故有“烟给面子、茶见心意”的佤族俗语。人一见面,首先是相互递烟、寒喧、问候,然后,又必须是烤茶、煮茶、喝茶才商谈正事。走进佤族山寨,远远的便听见木鼓悠扬。接着,便是一股动人的茶香迎面扑来。佤族烤茶历史悠久,随意抓一把茶放入罐内,边烤边抖,待茶香扑鼻,茶杆泡黄,稍有爆声时,冲入滚滚山泉水,顿时清香四溢。李鉴尧先生写诗赞道:“喝一口,神清气爽;喝两口,嘴角留香;喝三口,味中有味;喝四口,云游仙乡。识得茶味与世味,今日诗仙应你当”。

在佤族历史上,茶文化不只停留在喝茶本身,还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,游走于村寨间。佤族本是个没有文字的民族,从古至今,茶叶始终充当着信息传递的载体。今天,汉文字在佤族中已得到普及,但在许多山寨的佤族民间交际中,这种以茶叶传递信息的方式,依然流行着。当然,司岗里寨的佤族茶风,可远不止这些。一杯清茶,清香四溢,唇齿留香;饮茶静心,饮茶思德,饮茶话廉,茶文化里蕴含的深刻内涵,只有内心高尚纯洁,思想清澈明亮的人才能够体会。

人生当如茶,清廉胜浮华。我是一名共产党员,也是一名纪检监察干部,在如茶的人生里,我自当学会品味茶汤里的纯正滋味,如茶般无私,如茶般清正,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,践行纪检监察干部的初心使命,清清白白做人,干干净净做事。(李玲)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